查看原文
其他

师者 | 唐凡舒:突破思维框架,探索不同可能

吉利学院 2023-03-10


“直到海底长出森林。”这是吉利学院人文学院唐凡舒老师在朋友圈个人主页上的个性签名。和个性签名显露出的独特一样,唐凡舒小小身躯里,蕴藏着对生活的挚爱和对事物的打破常规。面对生活和教学,她常常保持敏锐批判,就像她自己说的——“我视革新和创造力高于一切,喜欢新鲜事物和追求新的体验是人生常态。”




01

.









实践哺育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的劳动教育创新


唐凡舒坚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专业领域知识辅助项目成果,挑战现存事物合理性,为劳动教育提供创新方案。



今年5月,在人文学院院长边保旗和院长助理杨漾的鼓励和推动下,唐凡舒与李妍伶组建公益教师队伍带领NADA学生团队与蜀育星学生团队共同创建的“吉利小森林”项目步入正轨,双系开始有了分工。“吉利小森林”实践了劳动教育的新媒体化,不仅在学术观点上补充了劳动教育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思考,更通过系统的数据收集、分析过程,体现如何将教育理念置于微公益传播的应用作用。“其他高校做过劳动教育的普及,但只是简单地发过推文或者开发课程,没有产生一个完整的动员方式。”说到这,她的语气认真起来,“‘吉利小森林’是全校师生借由新媒体途径实现全民共创,去理解劳动教育这个理念。‘双向奔赴’的覆盖人群比‘单向输出’要广,我希望这是一次很有效果的高校劳动教育创新”。


▷“吉利小森林”植树现场


“如何将劳动教育和新媒体结合,达到最好的普及效果?新媒体便是劳动教育普及的新机遇。” 创造小森林的初衷是因为唐凡舒认为许多学子对劳动一词的理解非常模糊,“我认为这个现象是不应该的。‘劳动’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年轻人常常在个体对社会的付出与索取中迷失。但如果他们将劳动思维置于对困难的思考中,摒弃外部对自己的选择干扰,能意识到劳动之于个体本身的价值,或许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幸福的来源就是价值对等的过程,价值对等一定是通过人的劳动来创造,这也是她想要表达的劳动观。正因为新闻传播学是她的专业领域,她想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摸索出一套适合吉利学院的方案。



*吉利小森林:是由融媒体系团队发动校内学子通过互联网APP参与一系列活动,来引导关注公益项目并在母校亲手种植树苗。待全校学生关注度达到启动值,教育系公益发起的老师们就会带领学子开发校本课程,义务去到本地乡镇;同时把劳动教育的课程成果带回学校义卖;线上还会对校内进行劳动教育的科普。校内校外、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去完成的劳动教育计划。




02

.









项目背后是新挑战

害怕但不畏惧


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想法的落地特别艰难。唐凡舒老师一直清楚这一点。


为了这个项目,她和NADA团队准备了三个月的时间。其中她负责统筹与决策,把学生们最初的创意和想法,通过设置完整的组织架构,分工分任务分步骤推动工作,还要解决学生产出内容时遇到资源不足、品质不过关的困难,以及拉动外联和推动方案落地。



“如果要概括团队的学习与工作状态,就是黑暗中漫舞”唐凡舒老师回忆着三个月以来的一幕幕。他们最大的困难是面临全新的挑战,所有成员都没做过与外部APP连接的整体运营经验。项目其中牵扯到的流程和规范较多,从如何“包装”劳动教育理念,再到活动方式科学合理性设计,文案内容、技术策划、UI、宣发、社群、数据分析...…20人的团队,每个成员都顶着莫大的压力。


“不要畏惧,我也没做过。遇到问题,下一次就知道避坑,如果不去挑战我们永远不知道。”大家遇到困难时总会听见她的打气。在三个月前,技术策划的同学还没学会如何与互联网方、程序方对话;UI设计的同学也不明白一整套UI元素,如何分媒体类型去适配和应用......



项目最终落定前,大家几晚未眠,团队每个部门都想出几个版本的应对方案,最后那几刻还在不断调试。她特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心脏就跟过山车一样。

其实她也会害怕项目做不好,无法对学生和合作方负责,但是进入战时状态就让自己在节奏里全然投入,不顾一切。


看着NADA微信群里发出的一句句恭喜官宣的欢呼,她明白,又一个困难跨过去了。



03

.









创新产生价值

培养人才


“我最想要培养学生的挑战理论框架能力,这样他们才可能会成为创新型人才,学术才能繁荣,社会才能进步。”



在教学指导中践行创新理念,正是唐凡舒的初心。在融媒体系实训平台和课程里,除了吉利小森林,唐凡舒老师还和学生一起做过人文月、建党100周年、人闻专访等专题,建立NADA、抖音之外+、Crush、LIGHT、Campus之类的“团体厂牌”。她喜欢和学生一起增速,做自己感兴趣的、具有开创性的专业课程。她笑侃称它们为厂牌,学生的归属感会很强。


她设置并延续这些“厂牌”的初衷是希望能聚拢对相关内容感兴趣和想要表达的学生,让他们去做垂直领域的内容,并形成一定的创作氛围和传帮带效果,帮助学生和她自己都找到专业定位和激发彼此潜能。“和学生互相进步,一起去摸索与学习专业知识,帮助他们实现想法和愿景,是我一直以来的教学理念,我只是辅助。”



“学生做的音乐文化、成长计划、共创公益等等,其实对于它们自身对标的成熟内容生态来说,不算完整,更别说优秀,但是它是特殊的。但通过两年的摸索,不同‘厂牌’已沉淀出自己的全栈管线流程,可以传承下去,我想那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个人的人生总要面对诸多选择,而今天的学生面对的选择比唐凡舒自己当年面对的要多得多。她提醒同学们不要过得太过“倦怠化”。“我们需要用鲜活的创造来提醒自己,每一刻的思考,只能是当下独有的,过了这个年龄这个阶段都不再会有,倦怠总会到来。”


从生活到工作,唐凡舒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在实践中哺育创新,从创新里迸发价值”,敏锐批判,热忱回馈,正是唐凡舒带给我们的解答。


— END —
出品 | 宣传部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采访 | 陈文楠
指导老师 | 杨佳丽
编辑 | 罗佳


有你想看的精彩



本科志愿填报,选吉利学院!
学生形象IP,你更钟意哪一款?
吉利学院值得选择的“N+1”个理由!


这里有惊喜求收藏求点击求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